400-100-9950
孤独症知多少?尽早识别,别耽误!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发育早期,通常在3岁以内发病。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困难,有重复刻板的行为,还有狭窄的兴趣,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缓等精神类症状,或者癫痫等躯体疾病。通常表现为缺少目光的对视,叫名字不搭理,不能指认相应的物品,缺少语言表达,以及存在不恰当行为或者感知觉的异常等。


关于对孤独症的认知,很多家长有误区。


误区1:孩子是性格内向,

不愿意社交而已。


孤独症儿童常被误解为性格内向或不喜欢社交。实际上,他们不是不想与人交流,而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他们难以理解和应对社交情境,进而面临严重的社交障碍。他们可能在解读面部表情、理解情绪或分享情感上存在异常,导致社交障碍。


误区2:孩子得病,

是因为父母关爱太少。


孤独症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永久性神经发育障碍,与父母的关爱程度无关。尽管目前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等。


误区3:只有儿童才会得孤独症,

孩子长大就好了。


很多人认为孤独症只影响儿童,疾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好转,其实不然。虽然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年后会拥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摆脱了疾病的影响。很多成年孤独症患者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交和沟通障碍,他们需要持续接受家人、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在家中,家长如何更好地关爱孩子?


  • 学习正确的方法

家长要尽早学习康复教育方法,并采用相应的训练手段,以帮助减少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行为。家长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科普书籍、参加相关培训和活动等方式,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 提供舒适的家庭环境

孩子需要一个温暖、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相互关心、理解和支持,父母对孩子呵护、理解和关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并保持情绪稳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紧张和恐惧情绪。


  • 帮助孩子合理表达情感

帮助孩子建立对自身的认识、探索,以及合适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调整。例如,引导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感到开心吗?”“你似乎有些难过,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 建立积极沟通的渠道

在日常互动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情感、理解他人需求等社交技能。家长要注意正向引导、用语简洁、语调舒缓,帮助孩子建立主动沟通的自信,培养孩子积极社交的技能。



除了家庭的支持,关注孤独症患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他们需要社会、学校、社区的理解和接纳,更需要全社会为他们及其家庭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微笑彩虹愿和您一起,为孤独症孩子开启安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