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列表
最热文章列表
家长们一旦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后,就会到处“寻医问药”给孩子进行干预,但在干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家长由于对孤独症康复教育训练的知识缺失或理解不全面,很容易在教育观念上陷入误区。
今天我们通过3个真实案例给大家说一说家长在干预路上常见的误区,让大家少走弯路。
1.强调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性
而忽视他们作为儿童的一般特征
孤独症儿童首先是儿童,也具有普通儿童的一般特征。过分强调其特殊性,会忽视与剥夺他们作为孩子应有的特点与权利,甚至是天性。由此可能误导了对他们的教育方向,人为地增加了他们受阻碍的程度。
真实案例:
作为家长很容易把妞妞的行为当成刻板行为加以制止。不停地开门、关门是一种重复性行为,其背后原因是兴趣狭窄。其实,这种行为在普通的孩子身上也会发生,其实这属于探究性行为。探究性行为是需要鼓励和引导的。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开门、关门,在适当的时机满足孩子的愿望。这种愿望的满足,是与生活中的适当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如家里来人的时候让孩子去开门,妈妈下班的时候让孩子去开门,晚上睡觉的时候让孩子关门,出去的时候让孩子关门并且将门锁好。将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引导为有意义的行为,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由此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与此同时,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并扩充他的兴趣。有兴趣的事情多了,重复性行为自然减少甚至消失。更多家长急于改变孩子有孤独症的事实,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更多的是自己情绪的发泄,而不能冷静地思考,是造成此类问题的症结。
2.过分的强调补短
不考虑孩子的学习特点
强调补短是不能面对孩子的不同,不愿意承认孩子的困难,寄希望补短而达到非短的效果。这是很多家长常有的心态,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正确的做法是,从孩子的优势入手,以优势带动弱势;从长处入手,强调通过孩子的兴趣去引导,让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毕竟有自信的孩子才有能力承受挫折。
家长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记忆能力特别好,总是强调他的记忆力,其他能力怎么提高呀?”达达就是很好例子。利用达达对文字的兴趣,提高达达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和语言表达能力。
3. 一味强调技能训练
忽视能力培养
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很有成就感地告诉我,她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教会孩子认识12种颜色。这种做法是基于孤独症儿童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要是不教他就不会。有这样观念的家长不占少数,但我们不能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孩子,因此家长们很有紧迫感,不可避免会填鸭式灌输。这种被动学习导致孩子对学习抵触。实践证明,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关键是我们不要误导孩子。
试想,孩子以后还会有折东西的愿望吗?强调技能就是强调结果,而不是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扼杀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孩子的努力就是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正是基于这种鼓励,孩子才有动力和自信产生更多的独立性行为,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学习一旦失去了动力,就只能被动监管了。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帮助各位家长朋友们。对于孤独症儿童干预的理解误区还有很多,但只要多些认识、理解和关注,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只有我们正视孤独症,选择科学正确的方法,我们的孩子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家长朋友们,我们一起加油哦!
上一篇:3-4岁语言训练亲子游戏合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