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00-9950
自我刺激行为对孤独症儿童有哪些伤害?——微笑彩虹


自我刺激行为是孤独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是一种重复性的刻板行为,除了满足感官刺激,似乎起不到任何其他作用。


高频的自我刺激行为需要减少,原因有三:

①自我刺激行为非常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②对孩子具有较强的强化作用,降低了其他更恰当强化物的吸引力;

③使孩子看起来行为怪异,容易遭到歧视。


在进行自我刺激时,孩子专注于自我刺激行为,不能加工重要信息,这严重影响了学习。由于自我刺激行为强化作用很强,所以很难纠正,所以本期微笑彩虹先给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孤独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便于大家理解,下期再详细给大家分享如何干预纠正孤独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


自我刺激行为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自我刺激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机体觉都直接相关,而且形式多样。躯体动作是其主要形式,包括摇摆、拍手、旋转、注视手部等,长时间凝视物体更是一种纯粹的视觉性自我刺激。


第二种自我刺激是使用物体进行感官刺激。例如,拍打纸张/树叶、在指间绕线、旋转物体、转车轮、筛沙子、泼水、拾布上的绒毛。孤独症儿童摆弄玩具,看起来像是在真玩,但并不按照要求来玩。例如,孤独症孩子是转汽车的轮子而不是“开”汽车。重复使用物体,如反复敲打就属这类自我刺激。


第三种自我刺激行为是仪式化行为和强迫行为。这些行为种类繁多,排列物体、握持物体、穿相同的衣服、坚决不让移动物体(如家具)、反复谈论某一话题(言语重复症)、关门和因变迁而带来的问题都是常见的例子。孤独症儿童常常会形成某些规则,刻板地遵守这些规则,并且要求他人也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同强迫行为一样,这些规则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行为会越来越强、越来越顽固,孩子也会越来越抗拒改变这些行为。


大多数普通人在感到无聊时也会进行各种自我刺激,例如做白日梦、用脚掌轻轻扣击地板、卷头发或玩铅笔等。不过,与孤独症孩子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人能够继续注意,其自我刺激行为也更隐蔽(也就是不怎么反复,看起来也还算恰当)。最重要的是,这些行为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想要的满足方式。大多数人通过娱乐、爱好、同他人交往得到更多的满足。此外,大多数人为避免产生不良社会影响,能够控制自己的自我刺激行为,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不合时宜的异常行为,也不会因为家具更换摆放位置而情绪失控。


而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会反复出现,或者在感到无聊或紧张时出现。这些行为除了不恰当,还会降低孩子的注意力。由于孩子缺乏反应,很容易让人怀疑他的听力或视力有问题。此外,自我刺激会削弱感觉强度,使孩子痛觉迟钝。所以我们在发现孩子有类似的自我刺激行为发生后,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纠正,关于纠正方法,微笑彩虹下期给大家进行详细介绍~


摘自【美】《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

上一篇:提高孩子嗅觉敏锐性的游戏——微笑彩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