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列表
最热文章列表
针对孩子自言自语的行为,我们已经介绍了获取实物、获得关注、逃避任务三种功能的行为干预策略,今天来介绍最后一种——为了自我刺激而产生的自言自语行为。
例子:不论处于什么场景中,不论周围有没有人,孩子都有可能自言自语。通过分析,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自言自语可能是自我刺激的行为。 干预策略: 1.一方面我们可以考虑从前事上对自我刺激行为进行预防。 当孩子独处时,我们可以丰富独处空间里的元素,多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绘本、图书等,多准备一些孩子没见过的新奇有趣的东西,来减少孩子想去自我刺激的动机。 2.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差别强化运用到行为后果上。 当孩子正确地命名了一件物品,或用恰当的方式提出了请求和帮助,或者孩子自言自语的内容与当下情境相关时,我们可以立即强化孩子,让孩子明白这样做家长是很开心的。如果孩子自言自语的频率很高,那当孩子自言自语的频率降低到我们的期望值以内时,我们就可以奖励孩子他喜欢的强化物。 另外,当孩子自言自语时,我们可以打断孩子,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比如孩子在搭积木时自言自语,家长就可以过去问问孩子“你搭了一个什么呀?”,与孩子有一个语言互动,这样也能够降低孩子自言自语的频率。 3.举个小例子: 一个小朋友,很喜欢看iPad,当他用iPad听儿歌时,会出现内容与这首儿歌无关的自言自语的语言。老师经过观察记录,确定这一行为的功能是自我刺激。 于是老师分析了两个方向的干预计划: 其一,教授新的替代行为,即让儿童做一个恰当的、符合当下情境的语言。比如“这个儿歌真好听,我喜欢这首儿歌”,或一起哼唱儿童等。这样既满足了儿童想说话的动机,也比较适宜当下的情境。 其二,考虑到生活中有时候的确需要安静地聆听,比如去听音乐会,去图书馆等。因此我们可以在孩子出现自言自语行为时,就收走iPad,并告诉孩子这时候要安静。通过这种对结果的干预,孩子就明白了要安静地听别人演唱、安静地看视频和看书等。
下一篇:没有了